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高楼大厦“英年早逝” “短命建筑”如何长寿?

发布时间:2012-09-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政  字体大小[ ]

  核心提示: 重庆朝天门港口地标性建筑重庆港客运大楼及三峡宾馆近日被爆破拆除,这两座地标性建筑使用也就20年左右。专家指出,城市规划的短视和混乱,加上房地产开发的利益冲动,造就了各地的“短命建筑”之痛。专家认为,建筑功能不完善,可以通过改造、维修完善建筑功能和舒适度,许多地方选择一拆了之,其背后还有深层次原因。如何才能让建筑“健康长寿”?如何使建筑更好的传承文化?解决建筑短命,往往不在于节约意识、建筑质量的不断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变革。

建一二十年就挨炸 “短命建筑”谁心痛?

8月30日朝天门老地标建筑——重庆港客运大楼及三峡宾馆成功实施爆破,这两幢楼曾在3149.9万枚邮票上留下倩影。

  地标建筑不到20年被拆

  重庆朝天门港口地标性建筑重庆港客运大楼及三峡宾馆近日被爆破拆除,这两座地标性建筑使用也就20年左右。专家指出,城市规划的短视和混乱,加上房地产开发的利益冲动,造就了各地的“短命建筑”之痛。

  命运和重庆港客运大楼、三峡宾馆一样的地标建筑并不鲜见,近年来全国多地大拆大建频繁上演2006年10月,青岛地标青岛大酒店拆除,建成20年;2007年2月,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拆除,建成18年;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2010年2月被爆破,建成仅13年……

  短命建筑何其多?平均寿命不到3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年至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

  2006年10月,青岛市著名地标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

  2009年2月,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但它仅仅度过了15个春秋;

  2010年2月,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凯莱大酒店宣布停业拆除……详细>>>

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2007年拆除,建成18年。

  朝令夕改,中国的建筑没有经典只有瞬间

  朝令夕改,还有什么建筑不是“危旧房”?大拆大建,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使大量财政打了水漂;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信用。相比中国的“三十而夭”的建筑短命,发达国家建筑的寿命就要长得多。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西湖第一高楼被拆 设计寿命100年实际使用13年

  渭南"第一高楼"被拆除 开发商称将建30层高宾馆

  安徽峨山镇“最短命政府大楼”落成2年被拆除

  浙江玉环:新住宅楼不满一岁 成危楼被拆

短命建筑何其多 谁是背后推手?

7月20日,位于北京建国门桥东南角的四星级凯莱大酒店外搭建起脚手架,准备开拆。该酒店仅“存活”20年。人民图片

7月20日,位于北京建国门桥东南角的四星级凯莱大酒店外搭建起脚手架,准备开拆,该酒店仅“存活”20年。

  【专家观点】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地方政府在战略性规划面前能力尚待提高,随意性太大。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立法,对城市的规划、布局、调整要有更严格的程序,防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同时,建筑拆不拆不应由一两个人说了算,对于政绩工程应加大问责力度。详细>>>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3点:一是公共设施规划不到位,实施前没有经过科学的专家论证,实施中没有按照规划要求严格执行。二是对公共财政支出没有严格的预算和使用监督。三是对公共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详细>>>

  【媒体声音】

  市政建筑短命暴露发展理念偏差

  市政建筑的短命,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上的偏差。那些动辄几千万元、数亿元的投资,在规划设计之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长远,使用公共财政建设的项目,更是需要高度审慎。短命建筑频现的问题不容轻视,相关部门还须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制度,加强审核,避免这种重大浪费的出现。

  利益驱动是杀手

  造成“短命建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此外,随着各地的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拆迁置换带来的巨额卖地收入,使得有些地方对已建成的建筑更是“痛下杀手”。

  短命建筑不良基因何在?短命规划最致命

  对于建筑而言,规划其实就好比它的先天基因,假如建筑规划合理,选址得当,符合需求,这样的建筑当然才有先天优势。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规划的科学与审慎,往往被抛诸脑后,随心所欲的搭积木式规划,更是导演了太多“甫一建好,旋即拆除”、“正当英年,却遭爆破”的悲剧。可见,建筑规划的先天不足与基因缺陷,无疑是导致中国建筑短寿的最根本因素。

  建筑短命,谁在作怪?

  是建筑短命?还是地权缺失?

  短命建筑折射错位政绩观

  建筑“短命”缘于“先天缺陷”

新建筑如何才能不短命?

  长寿是“号召”不来的

  控制流量增加存量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建筑的长寿,现代化里的中国建筑还沉沦在一种集体无理性的状态里得不到超脱,这种非理性源于流量统计煽动的狂躁,也源自存量思维的缺失。

  靠法律也得靠良心

  保证一幢建筑能够使用几十年不倒不裂,靠严格的法律规范、追究是有效果的,但要保证一幢建筑能够使用上百年、几百年,大概只能靠良心了。留存至今的几百上千年的建筑大多是宗教建筑,这与它们大多地处偏僻得以免罹兵火有关,也与建造者的心态不无关系。

  体制机制上要有突破

  建筑短命已经作为一个严重问题被提了出来,正如同其他问题一样,它们都是GDP崇拜、地方财政对土地过度依赖等根本问题的外在表现。因此,解决建筑短命,往往不在于节约意识、建筑质量的不断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变革。

  解决“短命建筑”问题不能就建筑论建筑

  解决“短命建筑”问题应从城市发展、更新的高度看待这一现象,立足于观念和制度创新,从建筑物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建筑物的自身两方面入手寻找对策。(一)建立宜人、简洁、方便和整体的发展观,明确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二)强化建设过程各环节市场监管,有效引导市场力量建设城市。(三)实践“实用、耐久、兼容、美观”的 建筑发展基本策略,强化建筑利用可持续性。

  公民监督给建筑延年

  当前监督城市规划需要激活公众权利,让规划的命运与当地居民的意见并肩同行,唯有如此,我国建筑才能躲过夭折命运。广州市长万庆良不久前曾说,为民做主的时代已过去,由民做主的时代已到来。是时候了,我们必须首先归还人民的监督权,让建筑增寿的命运与公民意见同行,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个行程中看到公民的身影。

  要让制造“短命建筑”者付出代价

  对于各种各样的“短命建筑”,有关部门当应将其视为一封举报信,并以此为突破口,彻查“短命建筑”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问题。无论如何,“短命建筑”的愈演愈烈,亟待严格举措进行治理,尤其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从根子上惩戒违规行为,从而真正让建筑工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国公众新闻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